【來源一】《普濟方·卷二百九十九·上部瘡門·口瘡》
【配方】吳茱萸(研末)40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藥用醋煎熬成膏,入地龍末20克,攪拌均勻,即成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上溫下,引火歸元。
【適應證】下冷口瘡及咽喉痛,初生小兒亦可用。
【用法】睡前,先用蔥椒湯洗腳,擦干後,取本膏塗於兩足心,外用不透氣薄膜覆蓋。次日症必減輕,未減再塗。
【來源二】《儒門事親·卷十五·瘡瘍癰腫》
【配方】當歸、藁本各25克,沒藥、乳香各15克,白及、琥珀各12克,黃丹200克,木鱉子(去皮)5個,膽礬5克,粉霜5克,黃蠟100克,白膠150克,巴豆(去皮)25個,槐枝200克,柳枝200克,清油500克。
【制法】將槐、柳枝入清油中煎至焦黑,取出,再下余藥,待藥物顏色變為黑色,用紗布濾出藥渣,再將所濾油加熱,下入黃丹,熬至滴水成珠即成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斂瘡生肌。
【適應證】一切惡瘡。
【用法】取膏適量,外貼患處。
【禁忌】不宜內服。
【注意】方中黃丹、木鱉子、粉霜、巴豆有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