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來源一】《串雅外編·卷二·雜法門》
【配方】附子500克。
【制法】附子研末,米醋調成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引熱下行。
【適應證】治口瘡。
【用法】貼湧泉穴上,然後用六味湯大劑與之,火不再發。
【來源二】《本草綱目·卷十七·烏頭》
【配方】黑附子(生,取皮臍)1枚。
【制法】將上述藥物搗研為散,取生姜汁調和為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溫陽通絡,利水消腫。
【適應證】腳氣腿腫之久不瘥者。
【用法】取膏適量,塗瘡,藥干再塗,以腫消為度。
【禁忌】濕熱證不宜使用。
【說明】本方出自《簡要濟眾》。方中附子有毒。
【來源三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十五·風狂及諸風下二十四門·白癜風方九首》
【配方】附子、天雄、烏頭各90克,防風60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述4味藥物切碎,與豬膏600克反復煎煮,不斷濃縮,直至膏成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溫陽散寒祛風。
【適應證】白癜風。
【用法】先服商陸散,再取附子膏適量,敷白癜上。
【禁忌】本方外用,不宜內服。
【說明】方中附子、天雄及烏頭均有毒。此方亦載於:《普濟方·卷一百十二·諸風門·紫白癜風(附論)》。
【來源四】《普濟方·卷二百七十九·諸瘡腫門·疥癬》
【配方】附子30克,鲫魚1條,亂發如雞子大,豬脂160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藥除附子外同煎,至豬脂消,過濾去渣,兌入附了末,攪拌均勻,膏即成,瓷器收盛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解毒疔瘡,殺蟲止癢。
【適應證】一切疥癬、惡瘡不瘥。
【用法】每次用少許,外塗患處。
【禁忌】本方外用,不宜內服。
【來源五】《古今醫統大全·卷五十幾·藥方》
【配方】黑附子(去皮臍)20克。
【制法】附子生用搗為末,姜汁調如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祛風止癢。
【適應證】香港腳,腫痛久不瘥之症。
【用法】塗腫,藥干再調塗之,腫消為度。
【禁忌】熱證不宜。
【說明】方中附子有毒,慎用。
【來源六】《急救廣生集·卷二·雜症·咽喉》
【配方】附子30克,補骨脂25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藥研為細末,水調如糊作膏,布攤如膏藥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引火歸元,利咽開閉。
【適應證】虛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腫痛,滴水難咽。
【用法】貼腳心湧泉穴,外以熱物熨之。
【禁忌】實火證不宜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