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來源一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十九·腳氣下一十六門·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》
【配方】野葛、犀角(水牛角代替)、烏頭、桔梗、茵芋、蜀椒、干姜、巴豆各8克,升麻、細辛各30克,蛇銜草、防風各45克,雄黃6克,鱉甲15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述藥物切碎後用酒浸漬一晚,再用沒有沾水豬膏1250克一起合煎,小火煎煮,反復煎熬,不停攪拌,不斷濃縮,直至藥色變黃,勿使變焦黑,過濾去渣,則膏成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祛風解毒。
【適應證】江南風毒,症見先從手腳上開始水腫痺痛,進而到達上頸部、面部,最後轉入腹中而不救。
【用法】取適量,摩病處。
【禁忌】忌豬肉、冷水、生菜、苋菜、蘆筍等。
【注意】方中烏頭、茵芋、巴豆、細辛及雄黃均有毒,不可輕易使用。
【來源二】《外台秘要方·卷十九·腳氣下一十六門·雜療腳氣方一十五首》
【配方】野葛15克,犀角(水牛角代替)、漢防己、莽草、干姜各30克,生烏頭、吳茱萸各75克,花椒、丹參、升麻、當歸、桔梗各45克,附子75克,踯躅花、白芷各25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述十五味藥物切碎後加醋浸漬,再與已經煎好的豬膏700克合煎,反復煎熬,不斷濃縮,直至膏成,過濾去渣。用酥代替豬膏也可以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祛風除濕解毒。
【適應證】江南風毒,症見先從手腳上開始水腫痺痛,進而到達上頸部、面部,最後轉入腹中而不救。
【用法】取適量,膏摩腫處,敷瘡面。
【禁忌】忌豬肉、冷水。
【注意】方中莽草、生烏頭、踯躅花及附子均有毒。舊方中無白芷、防己、榮萸、附子、當歸,有巴豆、雄黃、蛇銜草、防風、鱉甲。
【來源三】《劉涓子鬼遺方·卷五·冶葛膏方》
【配方】冶葛皮、黃連、細辛、杏仁、莽草、芍藥、藜蘆、附子、乳發、茜草、川芎、白芷、蛇床子、桂心、藁本、烏頭、白術、吳茱
萸、雄黃、礬石、天雄、當歸各100克,斑蝥、巴豆(去皮、心)、蜀椒(去目,汗,閉口)、黃柏各50克。
【制法】上藥切碎,搗研為細末、過篩,與豬脂2500克一起置於銅器中小火煎煮,反復濃縮,直至膏成,絞搾過濾去渣,再煎,攪拌使其混合均勻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活血化瘀,祛腐生肌。
【適應證】久疽,諸瘡之症。
【用法】取膏適量,敷瘡上,一天4次。
【注意】方中細辛、莽草、藜蘆、附子、烏頭、雄黃、天雄、斑蝥、巴豆有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