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來源一】《十便良方·卷二十七·治小兒等疾諸方一》
【配方】人參、白術、甘草、茴香、檀香15克,烏梅肉、白豆蔻、縮砂仁各25克,干山藥、干木瓜各50克。
【制法】上諸藥為細末,煉蜜為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溫中健脾,化濕布津。
【適應證】小兒納差、納呆,時常口渴者。
【用法】每服1匙,每日3次。
【禁忌】熱證不宜。
【來源二】《壽世保元·卷八·吐瀉》
【配方】人參、白術(炒)、白茯苓(去皮)、丁香、木香、砂仁、白豆蔻、肉豆蔻、官桂、藿香、甘草各10克,陳皮5克,山藥25克。
【制法】上藥用水煎煮3次,濾去藥渣,然後將藥液濃縮成清膏。加蜂蜜,再熬成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行氣散結,運脾溫胃。
【適應證】小兒脾胃虛寒所導致的飲食不進,腹脅脹滿,腸鳴吐瀉等症。兼治乳便青,或時夜啼,胎寒腹痛。
【用法】每服2~3匙,米湯化下。
【禁忌】實熱證不宜。
【說明】此方亦載於:①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·卷十·治小兒諸疾》。②《萬病回春·卷七·吐瀉》。③《仁齋小兒方論·卷四·脾胃》。
【來源三】《奇效良方·卷十九》
【配方】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橘皮、縮砂仁各10克,丁香、木香、肉豆蔻(煨)、草果仁各150克,白豆蔻100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藥研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彈子大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芳香化濕,補脾健胃。
【適應證】小兒脾胃虛寒所導致的飲食不進,腹脅脹滿,腸鳴吐瀉等症。兼治乳便青,或時夜啼,胎寒腹痛。
【用法】每服1丸,生姜煎湯化下。
【禁忌】陰虛火旺者勿服。
【說明】此方亦載於:《仁齋直指方論·卷六·脾疼證治》。
【來源四】《保嬰撮要·卷七·熱吐》
【配方】人參、白術、白茯苓、炙甘草、丁香各250克,砂仁400個,木香150克,白豆蔻140個,干山藥500克,煨肉豆蔻40個。
【制法】上藥切碎,煎煮後濾取藥汁,如此三遍,將所濾藥汁混合濃縮,再下入蜂蜜收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溫脾健胃,止嘔止瀉。
【適應證】治脾胃虛寒,吐瀉等症。
【用法】每服1匙,每日3次。
【說明】此方亦載於:《景岳全書·卷六十二·小兒》。
【來源五】《洪氏集驗方·卷五·助胃膏》
【配方】人參、白術、甘草、茴香、干木瓜各50克,檀香5克,干山藥、烏梅肉、白豆蔻仁、縮砂仁各25克。
【制法】上藥為末,煉蜜為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健脾運胃,消疳化積。
【適應證】小兒疳積等症。
【用法】空心,如皂子大,每服1丸,嚼服,或溫水吞下。
【禁忌】實證不宜。
【來源六】《仁齋小兒方論·卷二·急慢脾風證治》
【配方】人參、白術、石蓮肉各100克,丁香、檀香、舶上茴香(炒)、白豆蔻、木香、炙甘草各50克。
【制法】將上藥切為細末,水煎後濾取汁,如此3遍,將所濾汁液混勻後濃縮,下入蜂蜜收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溫胃止嘔,健脾止瀉。
【適應證】治慢脾風吐瀉,不進乳食。
【用法】每服1匙,陳米飲調下。脾困不醒,用冬瓜仁子煎湯調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