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來源一】《串雅外編·卷三·法制門》
【配方】甘草1000克,人參、檀香、白豆蔻、片腦各50克。
【制法】甘草熬膏,余藥為末,和勻為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補益元氣,輕身延年。
【適應證】治虛勞之證。
【用法】隨時細嚼。
【禁忌】實證不宜。
【來源二】《普濟方·卷二百七十七·諸瘡腫門·灸瘡》
【配方】甘草(為末)20克,乳香、蠟各5克。
【制法】先煎蠟至熔化,加入余藥,攪成稀膏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解毒疔瘡,消腫止痛。
【適應證】灸瘡痛不可忍。
【用法】每用少許,外塗瘡上。
【禁忌】本方外用,嚴禁內服。
【來源三】《串雅外編·卷二·雜法》
【配方】甘草1000克,芫花、大戟、甘遂各15克。
【制法】甘草煎膏,筆妝之四圍,上3次,再用芫花、大戟、甘遂等分為末,醋調,別以筆妝其中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解毒消腫。
【適應證】一切癰疽發背、無名腫毒及對口諸瘡,已潰未潰。
【用法】先用毛筆蘸甘草膏塗於瘡之四周,再取芫花、大戟及甘遂3味藥末,醋調和成膏,用毛筆塗瘡上。
【注意】方中芫花、大戟及甘遂有毒。
【來源四】《奇效良方·卷五十四·瘡科通治方》
【配方】無節甘草、有節甘草各200克。
【制法】取無節甘草,入水中浸透,以炭火將甘草蘸水焙炙,再將所炙甘草用水3碗、酒5碗,慢火煎如膏,1次服完。再取有節甘草,煎湯後淋洗患處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解毒。
【適應證】懸癰(即肛周生癰)。
【用法】先服無節甘草膏,再用有節甘草煎湯淋洗患處。
【來源五】《劉涓子鬼遺方·卷五·甘草膏方》
【配方】甘草、當歸各50克,胡粉75克,羊脂75克,豬脂150克。
【制法】上藥切碎,與豬脂、羊脂一起小火煎煮,直至成膏,絞搾過濾去渣,待其自然冷卻凝固。
【功效與作用】清熱解毒,行氣活血。
【適應證】疔腫。
【用法】取膏適量,敷瘡。
【注意】方中胡粉有毒。